中國與“火”的故事,你不能不知曉的古人防火智慧
《韓非子·五蠹》有記載:“民食果蓏蜯蛤,耠傷害腹胃,民多疾病。有圣人作,鉆燠取火,以化腥臊,而民悅之,使王天下,號曰燧人氏。”這段文字記述了中國最早使用火的故事,成語鉆木取火的由來,燧人氏因為教會人們用火,從而成為原始部落的首領,也就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三皇之一。
(人皇燧人氏)
正因為火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,早在黃帝時就設了專門管理??安全的官員,據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記載,黃帝在安排國計民?時,就明確提出要有節制地使??,以防范?災,為此,黃帝還設置了專門管理??安全的官員,稱為“?政”。
最早有關火災紀錄見于出土的甲骨文中的記載:36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朝,有幾座糧倉被燒。商朝看到火的厲害,制定了火規:“棄灰于公道者斷其手”。即對遺棄在道路上的灰燼復燃后釀成火災的責任人,要處以斷手的刑罰。
在周朝時,設有司烜、司爟、 宮正三種官職,他們的主要責任就是負責全國的“火政”,這就是最早的消防主管單位!春秋戰國時期有關火的法律非常嚴厲,根據《墨子·號令》記載:“慎無敢失火者,失火者斬其端,失火者以為亂者車裂;伍人不得,斬;得之除。”不小心引起的失火要砍頭,如果是故意縱火,那就是五馬分尸,知情不報也得砍頭!
漢代,水火盜賊不分家,統一由武官執金吾負責。相當于今天的警察。由于此時刑警與火警沒有明確的區分,無論偷盜還是著火救災,執金吾都必須趕赴現場。很有點現在人民子弟兵的意思。
唐朝,繁華的京城長安,人口已達百萬之眾,消防更成了重中之重。為此,唐朝專門設立了消防組織,稱為“武侯鋪”。每個城門設有武侯鋪的工作人員,這就是早期消防站的雛形。當時人們用竹節做運水工具,誕生了最早的防火水槍。
(救火圖)
宋朝,隨著生產力的提高,防護技術的改進,又誕生了大量的防火工具,如水袋,水囊、唧筒、麻搭等。宋朝稱軍巡鋪、防隅,這也是中國最早意義上的專職消防隊。宋仁宗即位制定了嚴密的防?措施,挑選精?軍?,建?軍巡鋪。主要任務是“夜間巡警”,督促居民按時熄燈,消防?災隱患。
(望火樓)
到了明朝,人們防火意識已經非常成熟,除了專門巡邏的防火人員,五城兵馬司還在北京設有112處望火樓,作為消防報警中心,日夜輪守。皇宮當中,除了消防隊和專門的救火工具外,還規定每隔7間屋就要空出一間,作為防火隔離墻,阻燃的概念已嫻熟運用在實際生活中了。
到了清朝康熙年間,人們已經運用上了示警信號,利用信號調配應急資源,協調救火行動。“機桶處”,又稱“火班”,約有200人。每班15人左右,平時上班時,他們會帶一面旗子和燈籠,在救火時,不同的顏色和燈籠代表著不同的意思。
近代1866年,上海租界組建了中國第一支近代消防隊,由60名外籍隊員和40名中國人組成,但主要服務于洋人。
(圖|洋人在上海虹口建立的第一支消防隊)
(北洋新軍消防隊)
近代光緒28年(1902年),袁世凱組建了第一支中國人自己的現代消防隊伍,在北洋新軍中創立了警務總局和警務學堂,還在學堂中開辦了消防警察這一專業,專門傳授救火辦法,并置辦了消防車等近代消防設備。
(國家應急管理部)
新中國成立之后,我國的消防體制總共經歷了6次變革。2018年后,公安消防部隊、武警森林部隊轉制,與安全生產等應急救援隊伍一并作為綜合性常備應急骨干力量,由新組建的應急管理部管理,消防更貼近民生需要。
五千年國人防火智慧的薪火相傳及防火技術的日益進步,火災的數量及人員傷亡也越來越少,曾經受人祭拜的火神“祝融”也慢慢走下了神壇。欣慰之余,我們應該致敬那些穿著阻燃防護服的消防戰士,是他們把火災的危害降到最低的程度;我們更應該感謝那些研發阻燃防護服的科學家,是他們在火災面前筑起了保護人們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。
【纖科特阻燃工裝定制】
纖科特(廣東)特種服裝公司有限公司聚焦并致力于為電力電網、石油化工、冶金鑄造、燃氣焊接、軍警、林業、消防應急安全救援等領域的特種防護提供全面安全解決方案,生產性能卓越的個人防護裝備,為客戶的安全生產保駕護航。



